矽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依然在期待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 [复制链接]

1#

记得刚进附中的那个元旦,我在活动课时走进图书馆,拿起新的一份《南方周末》。首先入眼的就是那篇新年致辞,隐约感觉文笔不甚通顺,且有扑鼻鸡汤味,不甚与南方周末平日气味相投,好像喝中药喝出猪油味,但当时见识毕竟浅薄;次日戚宇平老师便提到了这篇新年致辞,指出有明显常识错误,原来是过审查时被私自篡改之果。

当时并未多想。读南方周末这件事,大约是初三开始,在此之前,虽然羞于承认,但我确实曾经是《环球时报》的拥趸:曾一度是满脑子冷战思维的“小粉红”。而读南方周末,确实给我一种与读其他报刊全然不同的感受,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出。仅有记得的,是这个习惯竟然是我仅有的保持三年的习惯之一,哪怕是高三,每周五晚上晚自习回到家,也会忍不住读关于矽肺病人现状的报道,或者当年“红色高棉”幸存者的回忆,一读就读到睡觉时间。

在这中间,也多少读了些书,大概明白了“社会责任感”的含义。这个时候,才发现《南方周末》的不易。当所有报刊的眼睛都巴巴地向高高在上者们张望,或是热切地盯着都市人们的钱包时,这份报纸背对着权势富贵踽踽独行;而当命运的铁门向矽肺病人们这样的弱者砸落的时候,当其他报纸都视若不见的时候,也只有南方周末上前为弱者们用肩膀扛起生存的缝隙。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向君王唱赞歌”;说来简单,谈何容易。

当一则新闻出现时,南方周末往往是最后一个报道该选题的。因为他们的调查记者往往会将话题挖到极深,自此,其他媒体皆不必再写。好比金庸当年《天龙八部》出,香港武侠写手喟叹自此武侠小说已然无从可写一般。

这份报纸也难免会妥协:譬如年获得专访奥巴马的特权,却在审查时被开了天窗;原本是访谈记录的地方,编辑只得放上了“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莫名有一种书生无力的悲情。而近年愈加不痛不痒,也是不可不为的妥协。

今天读到一段话,感触颇深。原文如下:

我今年还是会期待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大概是因为,自扫门前雪者实在是太多太多人的人生准则,而为苍生说人话者,越发稀罕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