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的朋友讲了个笑话,有亲戚问他:“我孩子今年四岁,英语词汇量,是不是不太够?”朋友回答:“那得看在哪儿。在美国的话够用了,在国内学校考试的话怕是不够用。”
一句话点破了英语最大的坑!
你从没见过一种语言单词会越学越多,知识的高低之分完全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个字母组合,语言不就是用来记录提取和沟通表达的吗?只要符合这种基本的要求再好学好记就是一种好的语言不对吗?
实际使用过之后很多人都有一种感慨,英语真是个麻烦的东西,入门容易,学好太难,相比之下我们的汉字正好相反,入门比较难,后期使用往往很容易。
英语是非常笨拙的语言,表达简单事物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一旦稍微复杂一点就完蛋了。
不是他们不想理解复杂的东西,而是复杂的东西用英文来表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看使用英文的欧美国家,反智正在发生并慢慢成为主流。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一个事实,拼音文字语言容易出现阅读障碍,象形文字则基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仔细想想,中国都多少年没创造过新字了,虽然有繁体简化的过程,但用的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字。英语这类语言却经常要在新事物出现时创造新单词。
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矽肺icon,这个词不管懂不懂都会觉得应该是这人肺出了啥问题。但英文国家的人能够知道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这个词是啥意思吗?(不是瞎打的,真是矽肺的英文学名。)
终于有点懂了为什么有些做外贸的朋友说出口欧美的产品功能要单一,功能太复杂的那些欧美人不会用,这也是为啥已经21世纪了,国外很多微波炉还是用转针式,只有我们国内才设置那么多触摸屏。很多欧美人是连看说明书都费劲。
一个元素周期表,用汉字初中生都能背得下来,用英语的话,大学生一个学期都不一定能背完。
随着时代发展,新生事物越来越多。英语是越来越复杂,每天需要不断创造新的词汇。会让更多人的认知产生断层。
正是由于英语恐怖的单词量,限制了很多欧美国家的知识边界,进而使他们的想象力也产生边界,很多有用的知识之所以无法在大众传播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的生僻单词限制了民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而在中国,几乎任何人,只需要拥有初中学历的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讨论最尖端最高深的知识。
你会发现参与讨论的这些人其实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有些想法甚至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最专业的领域做出一番评价,只要文献中不涉及一些莫名其妙的英文,基本上所有最专业的论文都能被普通的老百姓看懂。
即便如抖音这样用大数据作为基础的信息茧房,很多违禁词语也并不能产生这种阻碍,例如和谐我们可以直接搜河蟹。也可以搜禾口言皆。
简单的说,所有普通中国人在学会汉字的同时已经掌握了两门语言。一门用声音,一门用图像。
而英语固定的格式注定它的表达和接受能力有限。除了逐渐加长的英语单词,似乎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虽然缩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但错了一个字母很可能意思就相差万里,而汉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响读阅!事证实明了当你看这完句话之后,才发字现都乱是的!
正是这种天然的隔阂,将西方英语主体的专业人群和普通躺平享受快乐教育的人群彻底分割开来。
有一句话说,你写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组合到一起却看不懂。
这个笑话恰恰反映了汉语的优势,每个字都认识,已经是理解这段话的基本前提。
如果是用简单组合的汉字用莫名其妙的字体展示出来,我们称之为“火星文”,但实际上“火星文”我们也能看得懂,只是比较费劲而已。
用英语创造“火星文”那就麻烦了,先不说能不能看懂,最少你编都编不出来。
所以不要笑话西方那些低智商的弱智言论了,他们可能真的无法理解一些复杂的词汇,能简单得做一些沟通,吃饭睡觉走路是英文能够表达的极限。随着专业英文的不断更新加长,西方的普通人也就只能跟着视频软件说说唱唱了。
当初有人质疑汉字的复杂程度阻碍了全国消灭文盲的进度,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态度怀疑英语阻碍了全球科技发展的脚步。
从理论上来看,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当然,我们并不是因为自己使用汉字就鄙视所有的语言,事实上,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对各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也很尽心尽力,例如下图中陈述的一个事实。
这是一张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了上万次的图片,它简明扼要的表示出我们对语言多元化的包容性,96%的中国藏族人能够说藏语,只有8%的美国印第安人能够说他们自己的语言。
这就是差距!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