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肺”是如何形成的呢?平时如何预防呢?最近我们身边好多人得了“白肺”,那么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人的肺脏里存储着大量的空气,密度较低,正常的肺组织在X线片或CT图像上表现为“黑色”,肺部的血管和支气管密度较高,呈条状,称为肺纹理。
由于肺脏通过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因而肺脏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一旦肺脏发生感染,肺组织的密度就会增高,严重时蔓延到一侧甚至两侧的肺组织,就会表现为白茫茫的一片了。如果感染得到控制,炎症吸收后,肺组织还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临床上,除了感染可以引起“白肺”外,放射性炎症、肺肿瘤、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药物性肺损伤、矽肺等都可以引起肺组织实变而表现为“白肺”。患者如果出现“白肺”后,临床上就会出现缺氧表现:自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呼吸窘迫、乏力,可伴有咳嗽、咳痰、发热、食欲减退等,有的老年人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肿瘤、肾病等,如果合并“白肺”,就会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出现昏迷等严重症状。
“白肺”经过积极治疗,还能转变成正常肺吗?临床上引起“白肺”原因较多。
首先,患者应该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其次,需要明确病因,如果确定是感染,就要明确是细菌还是病毒或真菌、结核感染;如果抗感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炎症消散,“白肺”得以吸收,基本可以恢复,但有部分患者会遗留肺组织的纤维化。
另外,对于肿瘤引起的“白肺”,需要由肿瘤专科医师评估病情,进行分类治疗。那么平常需怎么做才能预防“白肺”的发生呢?温馨提示:增强体质,重视体检,保护肺功能。远离传染源、烟草及雾霾!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请